「古禮研究新視野」工作坊

學術研究群:「古禮研究新視野」工作坊

主持人:范麗梅、劉柏宏

執行時間:108年1月1日~12月31日

(一)研究背景

自新出土簡牘大量問世至今,學界針對當中禮制的討論,集中在吉、嘉、凶三種禮制為多。其中以吉禮祭祀研究成果最為豐碩,比如:上博簡〈內禮〉與新蔡、包山、望山、九店楚簡的卜筮祈禱簡文內容,提供與五祀相關的訊息。包山、新蔡簡記載較為隆重的祭祖饋食之禮。北大秦簡〈祠祝之道〉對祭祀操作方法有所說明。清華簡〈繫年〉能提供藉田典禮研究參考。嘉禮則有如上博簡〈天子建州〉論及天子與諸侯以下貴族共食的儀文,與古代「饗禮」有關;清華簡〈耆夜〉則記載周武王與群臣行飲至之禮。與凶禮有關者,包括武威漢簡本《儀禮》,與今本《儀禮》相互參照,對漢代經典傳播的討論甚具意義。上博簡〈柬大王泊旱〉反映禳災思維,與古代荒禮有關。清華簡〈保訓〉記載周王臨終誡命,可納入顧命禮的探討。凶禮中以喪葬禮最為重要,在新出土文獻的漢簡〈葬律〉,對喪禮祭奠程序加以規定;遣冊類的文獻則有助後人認識隨葬品的規制;馬王堆帛書《喪服圖》對服制的描述,多承繼自《儀禮‧喪服》。其他尚有秦漢簡中保存大量的《日書》與日常風俗禁忌有關,郭店簡〈語叢〉可與曲禮細則相發明。這批先秦漢代簡牘呈現出的古禮樣貌,與傳世文獻所記載漢、魏、六朝、隋唐的禮制發展要如何取得聯繫?聯繫後所勾勒出的古禮發展態勢云何?對於既有的禮學與禮學史認知有何意義?這是規劃「古禮研究新視野」研究群的關懷所在。

(二)研究目的

長久以來,研治漢魏六朝禮制,無不以唐人杜佑編撰的《通典‧禮典》為重要的參考依據。杜佑編纂〈禮典〉是通過「泛存沿革、博采異同」的選材方式,達到「振端末、備顧問」的目的。不過,他也意識到蒐集文獻的過程中,面對「秦平天下,收其儀禮,歸之咸陽」、「秦蕩滅遺文」的諸多限制,不得不退而求其次,僅以「漢興以來,收而存之」的原則採集資料。至於秦朝之前的古禮發展,只能借助儒家經書中的吉光片羽,推知一二。《通典‧禮典》雖以考察五禮沿革為編纂體例,但礙於文獻條件,只能側重在漢代以降禮文之因革,卻無力回溯先秦之淵源。「前修未密,後出轉精」,本研究群提出「新視野」,首先就是因應近來新出土簡牘大量問世,文獻限制已有所突破。學界借助這些材料重建古代制度的研究成果甚夥。然而,這些新文獻若能更有效與存世文獻嫁接,建構出相對完整、且具有較高應用性的文獻彙集,不僅可做為禮制研究參考之用,亦能彌補杜佑《通典》之遺憾,這是創設本研究群的首要目的。

其次,新視野的提出,也有方法論層面的考量。古禮研究長期以來,著重在歷史層面的建構,以禮儀復原為宗旨。落實到研究層面,研究者關注禮文、禮數的考證辨析。這類研究成果無論從質、量來說都已達到極致,足以為本研究群提供厚實的基礎。在這些研究成果之上,本研究群有意探討古禮所代表的價值精神;換言之,亦即由禮文、禮數的研究視野,跨越到禮意的發明與建構。今人對於古禮禮意的認知,長期以來多受制儒家經書倫理化的說法影響。但禮在歷代制定施行之際是如何被看待?所賦予的政治社會功能為何?這些蘊含在操作層面之下的禮意觀念,有待研究群成員的發掘與建構。